你知道腸道其實也會「乾涸」嗎?

水不夠,益菌也沒辦法好好生活...

你今天喝水了嗎?不是咖啡、不是手搖,是——真的水?

許多人以為便祕就吃益生菌,但卻忽略了最簡單又關鍵的一步:喝水。

今天分享「2個喝水習慣」,讓你的腸道每天乖乖動起來!

2個喝水習慣,讓你的腸道動起來!

1. 🌅 早餐前喝一杯溫水,叫醒你的腸道

🧠原理:

補充夜間流失的水分、

刺激副交感神經、

促進腸道蠕動

💡 建議做法:

起床後 15 分鐘內,喝 300-500ml 溫水

 

2. ⏳ 進食前 30 分鐘補水,幫助消化順暢

🧠原理:

幫助腸胃「預熱」,準備進入消化模式

潤滑腸道環境,讓食物更順利通行

💡 建議做法:

用餐前 30 分鐘喝 300ml 左右的溫水

用餐過程中可以小口啜飲,不要在幾口之間灌下整杯

用餐後至少間隔 30 分鐘再大量補水,有助於腸胃維持原本的消化節奏


 

為什麼不要邊吃邊猛灌水?

吃飯時猛喝水會導致幾個潛在問題:

❌ 1. 稀釋胃酸,影響消化效率

當你邊吃邊大量喝水,胃裡的胃酸濃度會被沖淡。這會:

降低蛋白質分解的效率

增加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時間,造成脹氣或消化不良

👉 對於本來就容易消化慢、胃酸不足的人(如年長者或壓力大者)影響更明顯。

 

❌ 2. 影響腸道的消化節奏與酵素釋放

腸道會根據「胃的消化進度」來安排吸收與蠕動的節奏。如果胃裡食物太稀,訊號會混亂,容易造成:

飲食後嗝氣、消化不完全

長期可能導致腸胃敏感或功能紊亂

 

小口喝水

牛飲(一次喝很多)

✅ 水分緩慢進入體內,更容易被吸收

❌ 容易過快排出,吸收效率低

✅ 不易造成胃脹

❌ 快速擴張胃部,影響腸胃功能

✅ 有助於維持體內水分平衡

❌ 可能引發水腫、電解質失衡(特別是短時間大量喝水)

 

腸道為什麼需要「水」?

1. 💦 潤滑蠕動,幫助便便成形!

  • 腸道蠕動需要適度的黏膜潤滑
     
  • 水分協助糞便形成適當濕潤度,避免乾硬卡關
     
  • 水是「益菌活動」的媒介,協助代謝物傳遞

2. ❌ 「多喝水就能排毒」嗎?

水的確是代謝過程中的重要角色,

但光喝水、不吃蔬果、不活動,也無法「清腸」

建議作法:水 + 膳食纖維 + 運動 = 促進代謝與排便的鐵三角

3. 🧠 連結情緒的「腸腦軸線」,也會受水分牽動!?

腸道乾、蠕動慢時,會反過來讓人焦躁、易怒

進而致使腦部訊號,讓腸道反應變慢

所以阿~水分攝取足夠時也可緩解你的腦迴路順暢喔XD

雖然聽起來很像無稽之談,但有類似瓶頸的人應該懂我們在說什麼吧?!XD

 

所以喝水真的不只是健康知識的淺台詞——它是腸道每天能不能「動起來」的關鍵。

💧從明天起,試試看這兩個習慣:

起床 15 分鐘內,一杯溫水

每餐前 30 分鐘,記得補水

如果想了解更多保健品的保養祕訣,歡迎私訊我們的官方LINE

BY 營養師-高啟芸 & 研發主管-Sharon